白金海岸家园日志niletao873的日志

拒绝失败的人生 重新认识自己

已有 1890 次阅读 2011-6-7 01:43 |关键词:%E7%BE%8E%E5%8F%91

  这位巴士司机大概五十多岁,秃顶,身材很胖,脸上带着淡淡的笑。“你好,我叫比尔,波士顿的老比尔”,他对正在上车的我招呼道。

    现在是晚上十点多了,我和家人全都累得筋疲力尽。因为天气原因,我们回家的航班被取消了,之后一家人在机场大厅等其他飞机等了一整天,结果却没有一架飞往芝加哥。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在波士顿过夜。经过一天的折腾,当我们登上比尔的机场巴士时,不用说大家全都无精打采的。更倒霉的是,这辆车上没有残疾人专用座椅,不得已我只好坐在司机身旁的儿童座椅上,因为只有这个座位有安全带,可以避免汽车在行驶中对我的身体造成伤害。要说起来,当时我不过是个十岁大的孩子,已经累得只想好好大睡一场,不过这个比尔看起来人挺不错,于是我便强忍睡意跟他聊起天来。

    从机场到酒店,我们聊了整整一路。说笑声中时间过得很快,我不停地向比尔问这问那,聊得非常高兴。等车子到达酒店后,我还没忘向他道别祝好。

    虽然夜色已深,但我们一家人都还饿着肚子。进入酒店后,我们准备先去餐厅随便吃点儿东西。没想到此时餐厅已经打烊,在我们再三请求下服务员只好答应帮我们做饭。现在想起来,我们当时肯定一脸风尘,两眼饿得直冒金星,搞得人家服务员都不忍心拒绝了。好不容易等饭菜端上来,我马上埋头大吃起来。

    正当我的意大利面吃到一半时,我突然看到比尔从外面径直向我走来。此时他的脸上已经没有了刚才的笑容,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种表情,一种随时都会失声痛哭的表情。

    比尔走过来对我的父母说:“很抱歉打扰你们用餐,我实在是有些事情想对你们倾诉。”说完,他的手轻轻地在我头上抚摸了几下。

    “最近我的日子过得很不顺,老婆离开了我,孩子们不愿跟我说话,我又开始酗酒了。虽然我也去找过心理医生和治疗师,但他们全都没办法帮我走出阴影。今天晚上,就在你们一家上我的汽车前,我心里正在盘算着怎么结束自己的生命。”听到这里,我们都放下了刀叉,关切地注视着他。

    “但是,我想说的是,你们的儿子简直是个奇迹,在从机场到这里的半个小时路程中,他对我的启发超过了任何心理医生。看到这个孩子承受如此严重的病痛还能保持快乐,我顿时感到自己的生命也充满了希望,自杀的念头马上就消失了。为此,我要对他表示真诚的感谢。”

    说到这里比尔已经泪流满面,他俯下身子轻轻地亲吻了一下我的头顶,然后大步走出了酒店。这一幕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比尔就已经消失在夜色中了。爸爸、妈妈、姐姐和我全都愣在当场,仿佛刚刚看了场不可思议的魔术表演,我自己更是被弄得一头雾水。

    我暗自思忖,我到底做了什么,居然会让一个大男人热泪盈眶?我不过只是跟他聊了聊家常,逗逗他开心而已,我只是想表现得容易让人接近而已,这可不是什么天大的事 毕竟,我又不是冲进大火救他一命,有必要这么激动吗?

    这件事一直困扰了我很多年,美发,直到我二十出头时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当时,我去参加一个颇有名气的演说家的报告会,这位演说家传达的内容很丰富,演讲的时候也很卖力。可不知为什么,下面的观众不是焦躁不安就是百无聊赖,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姑娘居然睡着了。这一幕显然有些讽刺意味,一边是演说家在台上口若悬河,另一边则是下面的听众各忙各的,根本没人去听他在讲些什么。这让我感到很奇怪,既然他要传达的信息很重要,那为什么大家都没兴趣听呢?

    我马上就想到了答案,没错,这位演说家缺少一种沟通要素,这种要素是保证人与人交流时能感到情绪呼应和情感激发的根本,即建立情感共鸣的能力。我的结论简直像新大陆一样令人兴奋:沟通只不过是信息的交流,但积极沟通产生的情感共鸣,则是人性的交流。

    想到这里,我的思绪突然飘回到十多年前波士顿的那个深夜,想起了那个热泪盈眶的比尔。现在我明白为什么他会如此激动了,明白为什么在我眼中看来的一段闲聊竟会改变比尔的人生了。因为我关注他、聆听他,甚至逗弄和取笑他,在此过程中我和比尔建立了牢固的情感共鸣。显然,这种共鸣是他在多年的“沟通性”人际对话中所从未体验过的。

    让我们再回到演讲会现场,此时演讲已经结束,大家纷纷起立离开,脸上没有丝毫快乐或感动,仿佛一张张凝固僵化的石膏像。哇!想不到缺乏情感共鸣的交流是如此可怕,能像“魔戒”一样吸干对方的情绪能量!

    有了这个新发现,我决定继续进行探索,体会一下情感共鸣到底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时与他人或自我展开对话,但关键之处在于,我们要注意与对方和自我建立牢固的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是积极的沟通,才能走入对方的内心。

    记住,与他人共鸣就是对自我的提升。

    积极沟通,人人都会止恶向善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在波士顿那个疲惫的夜晚我这样对自己说:“我是可以跟比尔聊会儿,可是 我太累了,再说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 停!我已经不敢继续往下想了,接下来要发生的事可能会让我悔恨终生。一个小小的“可是”足以让我们变得对世人冷漠,同时也让我们的灵魂坠入黑暗的深渊。由此我深信,如果人人都能做出改变,以积极的心态和周围的人保持情感共鸣,那么我们的社会恶疾必将大大减少。

    为什么我会这么肯定?道理很简单,因为当我们真正做到和对方情感互动时,人人都会止恶向善;因为在情感共鸣中完全没有恶念的生存空间。即便在这种状态下心中闪过伤害对方的想法,我们也会马上犹豫畏缩,并为出现这种念头懊悔不已。

    可是 生活中不是随处可见有人伤害自己心爱的人吗?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和所爱的人已经貌合神离,早已失去了情感共鸣的基础。实际上,如果两个人真的心意相通,他们无论如何是不会去蓄意伤害自己的爱人、朋友、家人、同事和客户的,因为这样根本就做不到。

    那么情感共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苦口婆心总被当成耳旁风

    在人际沟通中,当一方感到另一方对其表示出真挚的关心时,情感共鸣就开始出现了。如果双方都能感到对方对自己的真挚关心,那么便会形成双向情感共鸣。这种感觉非常自然,情感共鸣一旦出现,双方马上就能意识到。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我之间形成情感共鸣,那么我们很容易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会对彼此说出“掏心窝子”的话。但如果我觉得你并不真正关心我,即使你提出的人生建议是最有效的,我听了也会无动于衷。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孩子、青少年还是大学生,只要他们感到老师、教练、辅导员或演讲者并不关心他们,你就是磨破嘴皮他们也不听。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教育者或家长的苦口婆心总是被孩子们当做耳旁风的原因。

    感谢造物主的设计,让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有一套自己的识别机制,能分辨出哪些人关心我们,哪些人不关心我们。应该说,这种生物本能对人类来说意义非常重大。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我们的大脑已经演化成一个高度灵敏的危险探测器。如果我们感到某人不关心我们,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对方有可能伤害到我们。出于自我保护的功能,我们便会从内心自然而然地对这些人产生抵触和戒备心理。

    现代化沟通工具带来更多寂寞

    曾经有个学生这样问我:“既然情感共鸣如此重要,那为什么不把它作为一门课程呢?”

    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但很不幸的是,目前我们所有的教育都只强调如何与他人“沟通信息”,而不是如何建立“情感共鸣”。

    诚然,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技能。没有它,我就根本没办法和大家共享这套“情感共鸣”理念。我们都很清楚,如果没有语言和印刷文字等沟通形式的存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也不会延续至今,不会发展成当今高度复杂的信息驱动型文明社会。 但是,如果我们的人际交流仅仅停留于“信息沟通”而无法进步到“情感共鸣”阶段的话,即使人类发明创造出成千上万种密切交流的工具,我们还是会感到人生缺乏进步的动力。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有所表现,例如,我们拥有了即时通信工具和短信息,有了电子邮件、传真机和手机,但无论哪一种沟通方式都不能让人类解放,实际上我们反而变得比以往更加孤单和寂寞。有时我甚至会想起我们远古时代的祖先,在没有这些沟通工具的时代,他们是否会比我们更幸福,拥有更多人际间的情感共鸣呢?

    情绪才是沟通的核心

    要说起来我也是个高科技迷,总是抢着购买、体验最新式的手机和网络服务。没错,我是喜欢这些沟通工具,不过我很清楚它们存在的真正意义 方便人们随时随地互相传达彼此关心的能量,而不是仅仅用来打招呼或谈公事。

    我们都知道要想驱动这些沟通工具就必须依靠电力,那么促进人际间情感共鸣的动力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 情绪!

    每个人都有感知情绪的能力(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者除外)。我们可以感受到高兴、悲伤、孤独、兴奋、迷惑、害怕等各种各样的情绪。人类的情绪范围广阔而复杂,很难全部罗列出来。虽然我并不清楚你在生活中经历了哪些事件,但有一点我们是共通的,即我和你都体验过相似的情绪感受。

    人类如果丧失情绪,生活就会变成一系列单调的机械动作。电影《撕裂的末日》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人类状态,在电影中人类失去了表达情绪的能力,侵略的消失导致暴力不复存在,但与此同时对激情和表达力的抑制也直接导致了艺术、喜剧和音乐的消亡。

    这样的人类未来简直如噩梦般恐怖,不是吗?

    克林顿总统的“焕然一新效应”

    说到这位颇具争议的总统,不管你是喜欢他还是讨厌他,有一点可以肯定,你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善于创建情感共鸣的大师。我曾经多次观察过克林顿总统的行为方式,发现他的确能够制造奇迹。那么他到底是怎样做的呢?他是怎样和讨厌他的人建立情感共鸣,在短短几分钟内让对方对自己展露笑容、热情拥抱和侧耳聆听的呢?

    在我担任白宫实习生的日子里,我对克林顿总统一直都很留意,想弄明白他到底有什么“征服”对手的秘密。我的第一个重大发现是,他在交际过程中始终非常关注对方的情绪感受。如果对方出现情绪退缩,他会马上想办法和对方建立共鸣,把对方“拉”回到交际情景中。克林顿总统的具体手段有很多,下面是我总结的他最常用的十个小招数:

    1. 跟你套家常。这种方式非常平易近人,而且效果总是很明显,避免了领导讲话式的居高临下和咄咄逼人。套家常的方式可以轻松调动听众的特定情绪,如喜悦、愤怒或同情,建立好情感共鸣之后再向对方传达自己的观点就会变得水到渠成。

    2. 保持身体接触。我在很多场合都发现,克林顿总统喜欢在说话时拍拍对方的肩膀、后背或手臂,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情感共鸣建立方法,能够让对方迅速感受到你的情绪能量。

    3. 记得你的姓名。这确实是让我一直都困惑和惊奇的一点。作为美国总统,克林顿每年会见过的人简直不计其数,换成别人根本不可能记住每个人的姓名 可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只要跟你见过几次面他就一定能牢记于胸。有了这个良好的开头,后面的沟通自然会顺利很多。

    4. 像老朋友一样称呼你。除非在非常正式的场合,否则他很少以“先生”或职位相称,而是在交谈中像老朋友一样直呼你的名字,让人感到非常亲切自然。在不久前和我的一次会面中,克林顿总统对我说:“西恩,再次见到你可真高兴!”有人曾对我说过,最让人放松的声音莫过于有人用温暖的语调直呼我们的名字,我觉得这句话一点儿没错。

    5. 和你保持密切的眼神接触。根据我的观察,一旦他和你建立眼神接触,那么不到交谈结束他肯定不会转移视线。在多年的咨询生涯中, 我接触过许多名人大腕,其中既有体育明星和影视红人,也有商贾名流和政界要员,但这些人使用眼神交际的能力全都无法达到克林顿总统的水平。在和这些极度自负者交谈的过程中,他们的眼神在你身上停留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一分钟,总是说着说着就开始目光游离,去寻找他们心目中的大人物去了。这种感觉实在让人恶心!

    6. 利用面部表情来传达情绪感受。克林顿总统在高兴的时候会用带有笑意的眼神向你致意,在灾难的时刻会用悲伤的目光表达同情。如果他感到烦心,脸上就会像风暴来临一样阴云密布;同样,我想他也和我们一样,有时尽管心中百味杂陈,脸上却要装作若无其事。不过在我印象中他始终是个真情溢于言表的人,他总能成功地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想要传达的情绪。

    7. 根据和对方的亲密关系调整自己的音调和音量。如果和对方关系很近,他的声音会非常洪亮欢快;如果和对方关系不太密切,他的声音会变得柔软温和。千万别小看这一点,它可是和对方建立情感共鸣很有效的一招。

    8. 征求你的意见。记得克林顿第一次询问我“西恩,你的看法如何”时,我简直吃了一惊,心想美国总统居然会向我征求意见。说实话我并不清楚他是因为确实不知道而问还是知道情况而故意这样问,但有一点我很清楚,那就是这种感觉棒极了!直到今天都让我记忆犹新。人就是这样,不管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都喜欢发表一下看法。如果有人客气地征求和聆听你的意见,那种感觉肯定会让你的自信心顿时倍增。

    9. 挑选合适的表达方式。我曾多次注意到,克林顿总统在说话时很有分寸,从不滥用俚语或蹩脚的表达,他总是针对具体的场合需要精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

    10. 随时公开赞扬人。1998年7月24日那天,我在白宫玫瑰花园参加克林顿总统的一个演讲活动。他讲着讲着突然这样说道:“我要向西恩・史蒂芬森表示感谢,西恩是1996届全美男生会会员,现在是白宫内阁事务部的实习生。谢谢他所做的工作。”说完,他微笑着朝我站立的方向点了点头。他这样做到底是出于白宫的惯例还是真心对我的服务表示感激呢?呵呵,我宁愿相信是后者,因为这种感觉确实很棒。

    克林顿总统的一个交际优势在于,他总是能和那些讨厌他的人成功建立起情感共鸣,对于这种能力,我喜欢称之为“焕然一新效应”。例如,我在白宫见过不少名人显贵前来参观,其中有些人对克林顿没有什么好感。他们从东配楼进入白宫,游览完公共区域后会来到西配楼,然后在这里接受总统的接见。根据我的观察,很多人一开始都是满脸鄙夷的神情,但几小时后从西配楼出来时仿佛都换了个人,眼神里充满了敬佩喜悦之情。这种场面很有意思,仿佛克林顿总统能把人们的怀疑和恼怒全部抹去,换上一副轻松自然的新面貌,这可真令人叫绝!

    有人说克林顿总统最出色的能力是擅长沟通,我更认为,他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和谈话对象建立情感共鸣。

    “龟 壳 情 结”

    有不少客户这样对我说:“西恩,我明白情感共鸣的重要性,可 我就是不敢张口怎么办?”

    认识我的人都不会觉得我这个人害羞,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质,从极度内向到极度外向各不相同。我要说的是,不管属于哪种性格类型,我们都会不时地感到自己“害羞”,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羞怯行为的出现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认为它能让我们免受伤害。因为害羞我们便会放弃尝试,一旦放弃尝试我们就肯定不会犯错,不会让人取笑,不会令人失望,也不会出洋相。我喜欢把这种心理模式称为“龟壳情结”;瞧,遇到问题只要往厚厚的乌龟壳里一躲,世界马上就太平了 不过,我要提醒各位的是,如此一来你也就失去了尝试和他人建立情感共鸣的机会。

    说到底,“害羞”心理源自于我们内心的自私,我们一旦开始只考虑自己的感受时便会 引发羞怯的行为举动。当我们能放弃自私的念头,勇敢地伸出双手去帮助周围的人时,“害羞”的心理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从羞于启齿到侃侃而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和他人建立情感共鸣的机会,无论你是在咖啡店、冷饮店休息还是在银行排队,都可以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然而可惜的是,很多人都觉得羞于启齿,这种心理障碍使他们很难迈出第一步,因此浪费掉很多交际机会。那么怎样才能克服羞怯感呢?

    从聊天开始!

    下次当你外出时,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首先你要假装自己脸皮很厚,问一问超市的收银员今天过得怎么样;记住千万别听到“还行”就卡壳了,你可以继续问一些小问题,注意听对方是怎么回答的。例如,你可以这样问:

    “你对这份工作感兴趣吗?”

    “要是可以选择的话,你喜欢做什么?”

    “明天你有什么计划吗?”

    想想看在和对方交谈之前你是什么感觉(我想肯定有些紧张),然后再看看交谈结束后又是什么感觉,注意对比一下其中的差别。

    接下来,你可以找个人再试一次!

    人和人彼此相通

    情感共鸣并不是简单地向对方表现友好,我们要通过它来发现对方正在经历怎样的生活难题和人生痛苦,也就是说它是一种能帮助我们感知对方情绪的手段。也许有人会认为生活就是一个人的故事集,所有在我们身边出现的人物都是虚幻的,和我们毫无联系的 这种观点绝对是错误的。

    我要说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从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己,别人同样能从我们眼中看到他们自身。我研究过很多宗教和科学理论,它们全都指出了这一点:人和人是彼此相通、情感共鸣的。

    和讨厌的人建立情感共鸣

    记得在一次心理咨询过程中,有位客户这样对我说:“我也想和别人建立情感共鸣,可有些人真的很差劲,我干嘛要对他们好呢?”

    和你喜欢的人建立情感共鸣算不上什么本事,因为谁都能和喜欢赞扬和鼓励自己的人打得火热。除非你存在人际交往恐惧症,否则这种爱屋及乌式的交际对你并没有多大作用;只有努力和自己讨厌的人建立情感共鸣才能真正锻炼你的交际能力。

    当然,我说的建立共鸣并不是要你和这些人去交朋友,认为情感交际就是给自己建立个人粉丝团的想法就更加错误。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抛开个人喜好,和身边的所有人建立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同我们的内心建立共鸣。

    实际上,我在生活中经常喜欢对自己说:我爱所有人!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你怎么会说出这种不着边际的话?

    不,我这样说是有道理的。简单点说,我爱所有人就是说我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可以占有我的思想和情绪空间。换言之,如果我在心中忌恨某个人,那么他就占据了我的心灵。大家可以想想看,当你讨厌某个人时你的生活是否会出现下列变化:

    每当你想起对方的坏处时,他便占据了你的思想。

    每当你向朋友抱怨此人时,他便占据了你的谈话空间。

    每当你为了避开此人而改变行程时,他便控制了你的行为。

    所以说,憎恨他人是一件非常“划不来”的事。一旦我们厌恶某人,我们就成了对方手中的小木偶,他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我们跟着做出各种反应;除非这种憎恨之情停止下来,否则我们永远都无法继续前行。当然,要做到“我爱所有人”的原因有很多,不愿受人控制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

    别简单地“把鞋子扔回去”

    说到情感共鸣的力量,我对它的了解是在大学时代。当时我选修了一门儿童心理学课程,被分派到离学校不远的小学去工作。我的工作内容之一是为四十多个孩子提供心理辅导,这些孩子来自不同年龄段,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都有。这些孩子有的来自双亲家庭,有的来自单亲家庭,但他们的父母全都忙于工作,无法按时接送他们,因此只能留在学校里让老师照看。

    一天下午,我把孩子们集中到学 校的体育馆,让大家在我面前围成一个半圆形坐下。然后,我开始向他们讲述人生道理,比如要学会爱护自己啦、善待同学啦、学会分享啦 突然,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鞋子,正好打在我的太阳穴上 我差点儿没疼得大叫起来。

    我抬头望了一下,只见有个孩子正为自己的恶作剧得逞而哈哈大笑,他的脚上果然只剩下了一只鞋子。

    如果换做是你的脑袋被球鞋砸得生疼,你的第一反应会怎么做?抓起来狠狠丢回去?呵呵,我倒是想,不过这可不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在学生们面前应该做的。那么把那个调皮鬼叫到外面训斥一番呢?嗯,这个主意还比较可行。可是,当时也不知道是出于震惊或痛苦,还是因为缺乏经验或不够成熟,我竟然什么都没有做。准确地说,我甚至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幸好那只“飞鞋”的力量不大,我还能继续坚持。于是,我若无其事地接着上课,甚至没有多看一眼那个捣蛋鬼。

    等放学后,家长们陆陆续续地来接自己的孩子,很快体育馆里只剩下了我和另外一个学生,哈!你猜他是谁?没错,正是这个捣蛋鬼。我们在一起坐了45分钟,我的头仍然隐隐作痛,但我没有发作,只是和他随便聊着。说实话我心里其实还是挺恼火的 用鞋子砸老师!您说这该是什么样的孩子啊!

    又过了好久,大门终于开了,一个年龄挺大的女人慢慢走了进来。

    “好了,你该回家了。”她一边说一边拉着小男孩往外走。

    “西恩先生再见!”这小子语气很是兴奋,看样子他还挺喜欢我的。

    “再见再见!”我故作热情,还挤出一个虚伪的笑容。当然,这种表情只有成年人才明白,小孩子是看不懂的。

    我收拾好自己的东西,移动轮椅朝门外走去。刚走出不远,身后突然有个声音传来:“西恩,等一下!”

    只见这家小学的校长大步向我走来。

    “西恩,你的课程进行得怎么样?孩子们还好吗?”

    “大部分都很可爱,只有一个有点问题。”说完我把那个捣蛋鬼的情况讲了一下。

    “哦,我知道你说的那个孩子,他的情况有点特别,你应该多了解一下他。”

    “我就知道他很调皮!”我一边揉着脑袋一边说。

    “西恩,是这样,一年前这孩子的父亲杀死了他的母亲,现在他的父亲也进了监狱,眼下唯一能照看这个孩子的是他的奶奶,这位老人家既要照顾儿子又要照顾孙子,每天还必须打两份工来糊口。这孩子每天的午餐就是一块糖和一杯汽水,平时在家里也没人关心照顾他。呃 我觉得有必要让你了解一下这些情况。”

    听到这儿我有些惊呆了,真想给这个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成为支持和鼓励他战胜困难的人生导师。我突然感到很庆幸,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一时气愤把那只鞋子扔回去,那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会增加对这个孩子的伤害。

    可以说,那一天的经历让我学到了比专业知识还要重要的人生体验,它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行为并不代表他的内心,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可能非常巨大。在不了解内情的情况下,简单粗暴地“把鞋子扔回去”完全是徒劳无益的。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陷入这样的困境,有些人总喜欢搅乱我们的生活或是给我们制造麻烦。每到这时我们想到的往往是:“你凭什么要干涉我的生活!”但我们却从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虽然我们觉得了解某人,明白对方的感受,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真正的情况是我们永远无法了解对方经历过哪些痛苦,因为我们根本不是对方,无法替代对方的感受。

    至于那个向我扔鞋子的小男孩,尽管他的行为不可饶恕,但他的行为动机却是值得原谅的 毕竟,他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学会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去分析其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弄明白为什么他会表现出冲动、鲁莽、自私和具有伤害性的外部举动。为此,我想再次强调一下这个观点:一个人的行为并不代表他的内心。

    我记得在电影《和平战士》中有一句台词很经典,这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