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海岸家园日志niletao873的日志

话谈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

已有 2215 次阅读 2011-6-7 01:49 |关键词:%E8%BF%9E%E8%A1%A3%E8%A3%99

  话谈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

  

  内容摘要: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跑线。但是由于长期的忽视和已经形成的社会分析方法的影响,文本解读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发挥真正的应有的作用。如何进行文本解读,探求文本解读之道是提高教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一:建立对话意识,准确定位。和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编者对话,了解编者选入的意图;和学生对话,感受学生的感受。二:深入课文对话,整体把握。抓住题目进行文本解读;抓住课文体裁进行文本分析;抓住问题和文章注释解读课文。三:抓住细节进行文本解读。创设情境调动情感;引导品味语言文字;文本的拓展与训练进行文本解读。

  关键词: 文本解读 教学对话 整体把握 细节分析 情感共鸣

  我们总是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也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如果说文本是做菜的原料,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消化能力,喜欢做成豪华的满汉全席;老师总是在要求自己面面俱到,害怕那里讲到听、说、读、写一览无余;作为学生的是一头雾水好像什么都学到了有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个人的语文素养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最终让学生产生这样的一个意识语文学和不学没有什么较大的区别。这样老师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课堂是一面反应老师和学生的镜子,老师总是在按自己的已有经验或是“万金油”的上课方式在重复一样的歌曲,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解读文本和指导别人进行文本解读,有的过于概念化,有的把文本肢解,有的生硬地挂靠政治,有的不区分文体之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种文本解读观念的缺乏或者是能力的低下,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四不像的严重后果。我们的语文课变成了什么都有一点历史、地理、艺术等综合的学科,只要和课文有关的语文老师们就牵强附会的加入其中。用特级教师高林生的话说叫做“咸不咸、淡不淡,却也关点味”。[1]从而我们的语文课业失去了他去的生机与活力。今天就此问题说说我那肤浅的认识。

  对任何的问题我们都因该知道一个为什么?比如什么是美等等,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不是一直有无数的人在前仆后继的追问吗?那么什么是“文本解读”呢?何为“文本”?《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文本”:“文件的某种本子(多就文字、措辞而言),也指某种文件。”对广大教师而言,语文教学中所说的“文本”绝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课本”或“课文”。何为“解读”?《现代汉语词典》认为“解读”有三个意思:一是阅读解释,二是分析,研究,三是理解,体会。这样我们就不难得出所谓的文本解读应该就是:教师对课文内容作出分析、研究,确立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但是他和我们的备课有不是那么回事。他侧重于教学构想和文本分析。这样我们就不得不谈到如何进行文本分析。

  一:建立对话意识,准确定位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甚至是大学课本中的文选,他都和作者和编者有难舍难分的关系,课文时具体作家情感的具体表现;编者的选文标准又是什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又是如何完成和学生的对话的。这些都是文本解读应该完成的,但是具体又怎样进行呢?

  (一)和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对话”是教师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过程、更好的和学生产生更好的对话所必须的。美国文艺理论家埃布拉姆斯早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镜与灯》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文本、艺术家、欣赏着四个方面相关系连的角度来来论述文学的方法。[2]其中欣赏者和作品就构成了一个再现论的论题,这里的和作者对话似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和作者对话是教师通过对文字语言体会和揣摩推敲,教师通过这样的途径进入到作者的情感内心世界,体味、品尝作者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意图,并在揣摩推敲的过程中在情感意识上和作者产生了分歧或者是共鸣之后的一种内心感化于认可,他是建立在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之后的一种澄明意识的产生。这样情感的产生需要教师具备这样的几点才有可能实现:第一准确。也就是说必须根据教学的整体需要以及该课文在整个教材价值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从诸多的教学价值中选择适当的核心价值点,进行目标教学定位。第二:独到。这里的独到不是求新、求怪而是在平淡之中见精工,我们总是有这样听大家的课就感觉茅塞顿开,真的是”聪明一时“。第三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尊重,这里的尊重是对作者、编者、以及知识和学生的尊重。在和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只有做到这三点才可能和作者跟好的进行对话,也才能跟家准确的把握、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情感溢出过程以及情感深浅的真实性,有效的把握整体的教学过程。

  (二)和编者对话,了解编者选入的意图。教材编排的课文的标准是文质兼美,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气息,其中总是少不了编者选入的意图,虽然各年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但每个学段相互密切联系,个阶段内容和要求又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相互独立、彼此分离的;同时一般的教材都是按线圈编排的方式进行的。语文教材的编排也不例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材的编排因该注重“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连衣裙,最终全面达成目标。”[3]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明白了编者的编组意图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文本,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教学。

  (三)和学生对话,感受学生的感受。面对文本,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但是也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理解力也是相当的,并不意味着他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同品质的。[4]也就是说在学生预习的时候所进行的也是一种在和作者对话的过程,但是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知识的积淀还有相当的缺陷,但这不是说老师就是能完全体会和领悟作者之意的,正是因为不可能所以老师必须站在学生的意识上去感受学生的感受。这和备课时所说的备课时要被教材、背教法和背学生中的背学生中的背学生是不太一样的他跟注重的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是建立在对文章的共同感受上的,这里并不是要抹灭学生对情感的独特体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既不能把学生的读书收获当作是对文本的理解,全然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二:深入课文对话,整体把握

  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上教师串讲、细问、面面俱到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并不是老师在卖弄知识或者是没事找事做。《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标这段论述告诉我们,母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整合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何做到整体把握呢?首先应深入教材,尊重文本。

  (一)抓住题目进行文本解读。 一般说来课文的题目是对一篇文章的最具体的解答和文章大意的总结,只有深入的理解课才能更好的进入课文的学习。有的课文课题就是很好的入手。比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课题就是以提问的方式出现的,我们可以顺其自然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还可以就此而展开一个讨论让学生们结合教材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可以做到对全文的整体把握,又可以加强学生的对课文文本的解读,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综合能力,何乐而不为呢?[5]再如小学教材中有这样的一篇课文《山中访友》,抓住课文标题就能很好的,加深对课文的解读,为什么到山中去访友?这些朋友都是些什么样的朋友?这样两个简单的问题就是紧扣文章的内容而展开的。[6]学生搞懂了这两个问题那么他对课文文本的解读就变得更加具体和深入,比没有问题盲目的读课文要强一百倍以上,这样既使教师的教学可感具体也使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参与而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也是学生和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最成功的对话。

  抓住课文课题还要注意一点,也是语文教师爱犯或者 是最容易忘记的一项小环节,那就是在课文结束以后有意无意的回到课题上来,帮助学再次的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同时看看问题解决了没有,还有那些问题是没有解决的或者是解决不到位的,是否有必要再次解决。

  (二)抓住课文体裁进行文本分析。小学课本上的文本,不外乎可以粗略地分成诗词、小说、散文、故事(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说明文和应用文。对于诗词的解读,我们应重点抓住最关键处来理解文本的内容,字字领悟,句句推敲。这个关键便是找准一个眼――“文眼”。对于古体诗来说,这个关键是诗(词)眼。古人写诗(词)很注重炼词锻句,特别对于诗(词)的意境,常常通过一字一词来达到“含而不露,露而不俗”的写作境界。如《清平乐村居》一词,大部分教师在解读文本时缺少对字词进行理性的分析,不注意去抓住词眼,参考书中也没有专门明确出词眼所在。其实,认真分析一下这首词,“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中的“醉”,除有了表面意义上的酒醉之意外,更多的是带有陶醉的色彩。孙双金老师认为,这个“醉”有三层含义,一醉是老夫妻白头偕老,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二醉是多子多福,香浓烛旺,发自内心的高兴;三醉三个儿子,大儿子已经成人了,二儿子也很勤劳,农业(锄豆)和富业(织鸡笼),其乐融融;四醉小儿活泼天真,老来得子,人丁更旺,怎么不喜出望外呢?而我们大多数教师在解读这篇文章时,大都停留在对“小儿无赖”的理解上,忽略了作者原初对归隐退逸、农家小乐生活的向往。

  对于小说的解读,可以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具体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有具体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具体情节的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然而抓住人物形象的特真,让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文本解读的要义。对于散文的解读,则应重在对文章思路和作者情路上的把握。这种把握又是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上。童话的解读要关注幻想,民间故事的解读要关注引领学生向往美好,寓言故事则要研究寓意主要是帮助学生具有辨认是非善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说明文的解读则从科学入手,应该抓住具体的说明方法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应用文的解读从写作方法入手和具体文体的适应。无论是什么样的体裁的课文和文章总有一定的特点,只有你抓住他具体的特点进行解读。

  (三)抓住问题和文章注释解读课文。从很大程度上讲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学生的问来体现。凡是好的老师总是能够从别人看是简单的地方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从而产生一种又潜入深的过程,又从简单的问题回到课文是一种深入浅出的过程,这就是好问题、会提问的表现。一般来说,教师对重要问题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关键是对于一些一般问题,尤其是假问题如何处理,不注意,则会造成“满堂灌”,多注意,则会造成“满堂问”。[7] 那么作为教师的如何精心设计问题呢?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每篇课文后的一如何两个统领全篇的探究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是编者精心安排的总有那么一些价值的存在。另一方面,我们要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问提,这样的问题就有待于教师的能力的大小和教学经验的丰富与否了。

  有的课文总是有一些注释,这样的注释主要在一些较难理解的课文或者是古文当中,这些注释绝不是多余的,注释是编者在和作者对话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共鸣,编者增加注释的的是更好更加准确的让教师在理解课文,教师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从事真正的教学活动,这是教师是不能忽视也不可忽视的有机部分。

  三:抓住课文细节进行文本解读

  (一)创设情境调动情感。情境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是师生情感的流露,是激荡学生心灵的场面。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可以使语文对儿童充满永不枯竭的魅力。一次听同学上课五年级的语文《再见了亲人》一课时那位同学请了五位同学要求用不同的感情朗读最后一单,这不算是什么新鲜方法,但是用在哪里确实是好方法。这种对话不是不平等的而是建立在老师和学生平等的基础上的。

  (二)引导品味语言文字。每篇课文中总有那么几处引人入胜的描写,有的含义深刻,有的描写生动,有的充满诗情画意。语言最大的功能就是传情达意,只要是注意观察的学生都会记得老师在上课是总是添加、删改原文中的一些字词再让学生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改变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变化,这种是变化又是如何体现的。特别是中国古代辞赋和诗词的讲解中是常用这样的方法的。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月破运来花弄影”中的“绿”和“影”字的变化来让学生体验诗词中强调的练字是如何体现的,这样语文就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面语言的艺术课。

  (三)文本的拓展与训练。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不断拓宽文本的范围,适度的文本拓展与训练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王世义老师上课时说“不是任何一科能教出一个好孩子的”这就是说只有在全面的基础上才可以求精。

  这些文本解读的方法在具体的现实中可能没有全部注意到,但是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文本解读,整体把握教学活动。希望我自己的思考可以帮助我成就我自己。

  参考文献:

  l 1:《高林生关于阅读》作者:高林生 文章出处:凤凰语文网

  l 2:[美]埃布拉姆斯镜与灯 郦稚牛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

  l 3:《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出处: 语文教育资源网

  l 4:王尚文对话性语文教学策略[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5 12

  l 5:漫谈“文本解读”滨州实验学校 王星 豆丁网

  l 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个性化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江苏省通州市金沙小学 曹海永 文章出处:中国教学资源网

  l 7:浅谈文本解读的探索 文章出处:豆丁网

  l 8:《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编者:张中原 徐林祥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年7月第三版

  l 9:《教育学基础》 全国二十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年第二版 2010年1月印刷

  l 注释:文中有的是来自我自己的教学实践,那是因为我在假期和课余的时间多次到中小学支过教。

  1《高林生关于阅读》作者:高林生 文章出处:凤凰语文网

  2[美]埃布拉姆斯镜与灯 郦稚牛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

  3《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4 王尚文 对话性语文教学策略[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5 12

  5 来自我自己的教学实践

  6来自我自己的教学实践

  7贵州师范学院吴再东老师的评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